|
让语文课,闪烁“人性”的光芒 |
[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] 新的情感体验,将赋予学生自由。新课标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,我以为这是语文实质的回归。字词句章,听说读写,这些确实需要倾注全力去提高,但这不应是语文的全部,语文还必须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,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名仕亚洲,这就是人文性的内涵。显然,过去的语文课对前者倾注了全力而对后者则漠然处之,语文课渐渐演变为类似理科训练的教学模式,结果语文课失去了听众,语文老师成了“孤家寡人”,所以语文课要闪耀“语文”的光彩,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“人”来看待,尊重学生情感体验,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。 让情感体验走进课堂。《木兰诗》是首著名的古代叙事诗,教参上把本文的主题总结为表现木兰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,教师一般也这样归纳。可笔者在讲授本诗讨论主题时,有同学认为本诗的主题是表现木兰身上的人性美,他摆出如下理由:木兰代父从军是出于对父亲的体贴和对家庭的顾念,木兰英勇作战,战功卓著,表现的是她勇敢、坚强和智慧,木兰辞官不做,急于返乡,表现的是她不慕高官厚禄和对家庭的眷恋,归来精心打扮自己,表现的是她的爱美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。笔者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对人物形象感受体验的独特性,并深刻认识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,使之释放,形成情感活动、审美感受和思维分析,语文课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。应该说,学生在生活和语文学习中已积累起一定的情感体验,以此为基础,学生是能形成新的体验和感悟的,因此语文课有理由抛弃讲经布道式的分析,无休无止的训练,而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,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,让审美发现的喜悦闪耀明眸,让油然而生的体验回味在心。讲《三峡》和《与朱元思书》等课文,可以布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,根据自己的理解,作画作诗,在班上展览表演,以表现自己的独特体验;讲《孔乙己》、《范进中举》等课文,可以布置学生分组创作课本剧,进行演出,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,……
<<<<<全文未完,本文约1810个中文字,未计算英文字母、数字>>>>>
|
|
|
投稿人:冉安旭 |
|
最后编辑:佚名 |
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|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|
|